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20年1至6月疫情期间,我国学生的近视率同比增长了11.7%,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青少年近视率持续居世界第1位,可以说近视问题已经演变成了一种全民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们选购电视时对护眼的需求空前高涨,有些品牌也抓住机会大力宣传自家产品的护眼能力,甚至有愈发激烈的趋势,其中比较具有争议性的就是关于电视调光方式的探讨。
其实调光简单来说就是调节显示亮度,这一功能是为了让用户在不同光线下都可以正常观看屏幕上的内容,除了电视之外,手机、平板等其他显示设备也都具备。目前主流的调光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DC调光,另一种是PWM调光,那么它们究竟有什么不同,为何又有人宣称DC护眼效果更胜一筹呢?咱们从原理到应用上层层剖析。
原理解读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在初中物理这门课程中有这样一个公式,那就是P=UI(功率=电压x电流)。而功率的大小可以直接决定屏幕的亮度,所以我们只需要改变电压或电流任意一个元素就能对亮度做到精准的控制,这种方式也因此被称为DC(DirectCurrent,直流电)调光。
人类视觉的残留效应
PWM(PulseWidth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调光相对来说比较复杂。这是一种通过屏幕亮、灭交替反复来改变亮度的方式。比如在一秒钟内让电视闪烁一千次,通过人类视觉的残留效应就会误以为屏幕一直在亮,如果此时我们将屏幕点亮周期的时间控制在60%,那么就可以得到60%的亮度。
应用层面的优劣势
首先这里要说明的是,在液晶电视领域内,中高端产品普遍采用了PWM调光,而低端产品采用DC调光居多。这是因为PWM调光设计复杂,成本较高,但DC调光只需要简单的算法就能控制背光模组对亮度进行调整,以较低的价格轻松实现全局DC调光。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PWM调光由于每次闪烁亮度恒定,所以在调节亮度的同时也可以保证很好的对比度,降低屏幕拖影,在三星、索尼等高端品牌的旗舰机型中,我们都能看到PWM调光的身影。
只需调节背光模组就可轻松实现DC调光
但是很多人担心PWM调光造成的屏幕闪烁并不利于护眼。确实,如果屏幕闪烁的频率较低就会引起观看者的头晕恶心等不适感,也被称作有害低频闪,所以大部分高端电视都采用了超高频背光,并不影响用户长时间的观看。
当参数与灯光频率不一致,频闪现象随处可见
那么有网友晒出自己用手机拍出电视频闪又该如何解释呢?其实这完全可以从摄影的角度出发,首先每台手机曝光频率参数并不一致,而当曝光参数与电视闪烁的频率并不是整数倍时就会出现频闪照片,如果用专业模式将曝光参数调整与电视一致,你就会惊讶的发现频闪消失了。所以结论就是手机拍摄频闪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只会徒增焦虑,因为这并不能判定图片中的是有害低频闪还是无害高频闪。
护眼要从点滴做起
从源头上讲,护眼这件事需要大家在生活中处处注意,如果想要在看电视这方面下手,那么一定要注意控制观看时长、视距以及用眼卫生等多方面。真正能够显示护眼效果的其实是国际认可的低蓝光验证。而企图通过电视的调光方式来达到护眼效果则没有科学依据,因为无论是DC调光还是PWM调光,只要按照国际国内规定执行,不会对眼睛有害。
最后总结来说,如果非要论个高低,建议有条件的用户还是选择高频PWM调光的电视,毕竟PWM调光设计复杂,成本较高,画质也更有保证,主流中高端电视也都采用这一技术。电视的调光方式与护眼并没有直接联系,选购过程中也不要被其误导。如果你要想保持一双清澈的眼睛,那么前提一定是拥有良好的用眼习惯!{$split$}
主要参数 |
|
---|
显示参数 |
|
---|
音频参数 |
|
---|
硬件配置 |
|
---|
功能参数 |
|
---|
接口参数 |
|
---|
功耗参数 |
|
---|
规格参数 |
|
---|
其它参数 |
|
---|
电视附件 |
|
---|
保修信息 |
|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