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由于采访的时间关系,柳传志并未针对两个中国品牌国际化展开来讲。品牌100分在这里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品牌国际化的探讨。
品牌国际化及其特征
所谓品牌国际化,是指把本土品牌打造成为国际品牌的过程,通过系统的企业运营扩张,服务于更广泛的全球用户和消费者。目前来看,品牌国际化已经不受过去的条条框框的影响,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很多公司甚至生而国际化,并不需要长时间的本土品牌积累,就可以走向世界。像创建于2006年的DJI大疆在全球无人机领域里独占鳌头,像创建于2010年的小米在全球的智能手机领域里,都接近或属于类似生而国际化的公司。全球更加包容开放的市场,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有能力、有机会进入到全球市场,实施品牌国际化进程。
当然,并非所有的品牌国际化都能够取得成功,中国的共享单车曾经投放到英国、德国等欧洲城市,但随着中国国内市场受挫,共享单车品牌也不得不中断其品牌国际化的进程。因此,品牌100分认为,品牌国际化需要具备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在行业产业领域具有引领作用或标杆示范意义;二是拥有行业产业领域里的独门绝技,或在技术上具有持续创新能力,或在商业模式上具有超前的创新能力。
另外,中国品牌与欧美跨国品牌由于“出生”环境不同,中国品牌往往具有先天市场优势。中国拥有近1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市场的消费能力逐步提高,社会零售商品消费总额基本上与美国市场持平。这就使得很多中国品牌不用走出国门,就可以实现做大做强。相反,一些欧美品牌、日韩品牌等,想要做大做强,必须走品牌国际化的道路,因为本土市场空间有限,即便做到绝大多数市场占有率,企业规模也不会多大。
正因如此,我们很多本土品牌实际上并未做品牌国际化,但品牌国际影响力却不容小觑,原因就是因为只做中国市场,也使其具有欧美日韩跨国品牌的体量。举例来说,互联网公司当中的绝大多数企业,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美团等,虽然有一些跨国业务,但在整体营收上占比不大,难以称为品牌国际化,但这些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却不见得比在国际市场打拼很多年的企业小。另外像茅台、五粮液、双汇、娃哈哈、蒙牛、光明、伊利、农夫山泉等快消品巨头,虽然国际市场份额都不算太大,但其国际品牌影响力同样不小。
加快品牌国际化进程的几个方向
显然,从简单的品牌营销能力上,我们很多本土品牌具备了品牌国际化的能力和实力,然而却碍于竞争和风险的考虑,迟迟没有实质性地进行品牌国际化的落地,导致一而再、再而三地错失品牌国际化的历史机遇。这在我们众多的快消品品牌企业当中体现的比较明显。我们知道,在改革开放的前30年当中,最直接受益的便是中国大量的快消品企业,无论是国有的茅台、伊利,还是民营的娃哈哈、农夫山泉,都拥有非常巨大的原始积累,像娃哈哈、老干妈等企业,既不向银行贷款,又不上市融资。与其让钱躺在银行的账户上看着天文数字悠闲自得,为何不走出去,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雀巢等跨国品牌拼一拼?
有人说,中国的本土品牌怎么可能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宝洁、联合利华、汉高等进行国际市场竞争?认为国际化是找死。最佳的做法是多做一些工厂,帮助这些跨国品牌做代工,只做好国内14亿市场就足够了。
可是三个重要的案例却让很多持有上述观点的人大跌眼镜。
联想集团早期通过并购IBM个人PC电脑业务而迈出国际化的步伐,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并购运作,包括并购摩托罗拉移动终端业务,而最终完成联想集团的品牌国际化进程。虽然至今联想仍然因为缺少在自身领域里的核心关键技术,如芯片和操作系统等,而受到普遍诟病,但联想的国际化进程确实使中国个人PC电脑行业进入到世界顶端行列。
另一个万众瞩目的国际化品牌便是华为。从外界看来,曾经是一个没有自主核心技术和产品,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拥有爱立信、诺基亚、三星、思科等跨国巨头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显然华为是最不具备国际化可能的公司。然而,华为始终默默地做技术研发投入,招揽世界上最优秀的科技人才,将技术研发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终于走出了一条中国企业依靠自主科技成果完成品牌国际化的道路。而如今的华为,在自己所从事的主要领域里,都牢牢依靠自主知识产权稳居世界前列。
在另外一个更加不可能的领域里,汽车产业领域,同样出现两家令人崇敬的公司,它们是比亚迪和吉利,前者通过自主研发,在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里做成世界第一,后者通过并购沃尔沃而向世界招手。
恰恰在很多人认为最难的三个领域里,中国上述四家企业却实现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来,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从上述案例当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品牌国际化进程的几个重要方向:
1.华为大疆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科技创新引领的品牌国际化。
品牌国际化从西方企业的角度来看,往往是追随市场和成本管控要素来进行,包括宝洁、可口可乐、联合利华、苹果、西门子等在内的欧美著名品牌,莫不是如此。一是本土市场成长乏力,看中中国等跨国市场巨大的市场能力和市场潜力;二是本土制造业人力资源成本上涨,制造业综合成本推升,寻求更低制造成本的工厂,并与目标消费者更接近,促使企业综合运营成本大比例下降,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然而,随着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当今世界主导产业的情况下,以及全球化产业链格局的情况下,使得欧美中日韩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前列的国家处于相对比较一致的起跑状态,继谷歌、微软、苹果、丰田、高通、索尼、诺基亚、爱立信、西门子等之后,中国华为、大疆、比亚迪等高科技企业也步入国际化进程。在这个国际化进程当中,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成为全球高科技公司市场比拼的最大利器,中国企业也同样如此。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华为、大疆、比亚迪等高科技公司依靠其超大的研发投入、超前的研发战略,逐步实现对于欧美企业的追赶和超越,最终成为各自领域里的世界强者。才能够确保与欧美日韩的科技巨头们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共舞。
2.联想、吉利为代表的并购跨国知名品牌业务实现品牌国际化。
虽然现在联想普遍受到诟病,但当初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PC业务之时,国内却是欢呼声音一片。过去只听说美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尤其是此前的宝洁、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等美国巨头,在中国市场上大举收购,致使中国日化领域里曾经著名的国内品牌消失殆尽。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也承认,联想当初缺少华为的胆识和气魄,在当时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下,联想走跨国并购的路线可能是当时看来最具现实意义的选择。正是因为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之后,才使得联想把触角成功伸入国际市场,继而通过多年来的努力,联想个人PC电脑领域始终保持世界顶尖市场占有率,2018年联想重回个人PC世界第一宝座。
当然,我们在这里不得不简单提一句,既然柳传志已经意识到科技研发的重要性,尤其是华为在芯片和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领域面临卡脖子事件之时,联想即便从现在开始投入操作系统和芯片的研发也为时不晚,重塑联想的核心战略竞争力。
3.海尔、格力、小米等为代表的追逐国际市场的品牌国际化。
其实,中国品牌国际化最成功的行业要属家用电器行业,几乎我们国内耳熟能详的家用电器品牌都已经实现了品牌国际化。在这个全行业品牌国际化的进程中,它们与日本和韩国的家用电器品牌进行竞争,并成功击败对手,使得中国家电产业成为品牌国际化能力最强的产业。
上述提到的海尔、格力和小米的国际化进程,基本上都是在国内建立起足够的竞争优势之后,将目光瞄准国际市场,先是通过出口国际市场,建立品牌影响力,然后再通过品牌在输入国进行本土化建设,并把生产工厂建设在输入国本土。逐渐进行跨国品牌的本土化建设。
这是绝大多数中国跨国品牌国际化的主要路径。类似于这样的国际化进程,基本上处于产业发展比较成熟、市场盈利能力比较低的领域。
结束语
中国企业的发展,一是要走以科技研发为主导的品牌创新之路,另外就是要充分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来。目前来看,由于中国庞大的需求市场所导致的企业惰性比较大,俗称窝里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互联网产业应用领域近年来取得巨大的发展,然而,放眼全球,互联网产业应用市场仍然是美国企业一家独大,亚马逊、谷歌、微软、FACEBOOK等美国公司基本上实现了非常充分的全球化,而中国互联网公司却在全球化上“雷声大,雨点小”,这是一个比较令人担忧的事情。包括BAT在内的互联网巨头们,谨防错失品牌全球化的进程,是时候进军欧美主流互联网产业市场了。